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30章 一波终平(2)

第30章 一波终平(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华向派”已近奄奄一息,楚军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妙手回春。

“国君派”+齐+晋+卫+曹 PK “华向派”+吴+楚

东、西、南、北四个大国,除了秦国,都卷了进来,野心勃勃的吴国也跋山涉水赶来应援。华多獠若是泉下有知,应该感到自豪。他虽无高官厚禄,籍籍无名,只因他的挑拨诬陷,间接推动了整件事从君臣相搏,发展到搅动天下的地步。

甚至还罕见的把宿敌吴国和楚国结成统一阵线,实在是天下奇观!

楚军到来时,宋国内乱已经来到第三个年头。

如果不顾一切的打下去,就成了中原混战。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宋国的君臣之争。

光看阵容,双方旗鼓相当。哪一方都不敢拍着胸口说自己胜券在握。就这么埋头互殴,两败俱伤是唯一的结局。为了区区宋国的内讧,值得各国拼得鲜血四溢做如此巨大的牺牲?

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心里都犯嘀咕。

首先是楚国。楚平王答应华登出兵后,太宰就劝谏楚王,不可出兵助华氏。太宰的理由很简单:各诸侯国公室日微,只有宋国臣属还事奉国君,不帮助国君平乱,反而要协助乱臣,显然不合适。可是楚平王答应在先,话已说出口,无法收回。

楚国司马薳越是了解来龙去脉的。楚军虽来,可是从道理上来说,扶助乱臣贼子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且,宋国向来与晋国走得近,付出巨大的代价未必能收获相应的人情。

于是,薳越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把“华向派”的人交给楚国,楚国负责惩罚他们,避免给宋国造成祸患。

宋元公委婉的拒绝了楚国。他的理由是:如果就这么放过祸乱国家的逆贼,就是鼓励叛臣作乱。

更重要的是,在楚国到来之前,“华向派”已是九死一生。有晋国率领的联军帮手,只要一鼓作气,宋元公坚信,“国君派”最终一定会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胜利已是唾手可得,却要宋元公放弃,当然不甘心。

此时的宋元公,已被战役的反复折腾得快没了耐性。一心想赶紧开战,赶紧结束,决出胜负,誓要把一干乱臣消灭殆尽才能除却心头之恨。他不去设想,如果七国在此展开厮杀,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宋国。

他国不过是损失兵力,打完撤走即可。战役发生在宋国本土,到时城墙毁坏,满目疮痍,甚至可能被夷为平地。良田尽毁,树木遭伐,百姓何以安生?

可悲的是,跟百姓的死活相比,统治者的面子显然比天还大。除非遇上更强势的国家,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才能逼迫统治者让步。

这个角色非晋国莫属。

中行吴跟齐国将领乌枝鸣、苑何忌,卫国公子朝,曹国翰胡几经推演,多次求证,一致得出结论:此战万万不能再打。

“华向派”已经走投无路,一定会力拼到底;吴军屡遭挫败,憋着一口气想报复;楚国好心议和,却被宋国回绝。楚国是大国,大国尊严怎能轻易被忽视?万一楚国恼了,发誓要拼个你死我活,那该如何是好?

双方兵力相当,战局瞬息万变。在晋国率领联军到达之前,不就是反反复复,互有输赢?接下来再反复几次,互有折损,可能在座的都要战死异乡,有必要吗?

几位首领几经商议,拿出方案:放走华氏,并将他们交给楚国。这样一来,宋国内乱既平,楚国又挽回了面子。支持宋国的晋、卫、曹、齐也有平乱之功,不必担心无限制的滞留此地。

主意已定,联军派出代表将方案提交给宋元公。

楚国的提议宋元公可回绝,毕竟他们是反对派请来的。联军的方案,宋元公可不能置之不理。

毕竟他们派兵支援宋国,出力出钱,卖命尽责。他们提出议和,如果宋元公不同意,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就不再乐意为宋国而战。到时,宋国成了孤家寡人,一旦“华向派”发力,宋元公怕是再无立锥之地。

形势比人强,宋元公再不甘,也只得同意放过“华向派”。

这年二月,华亥、华定、华貙、华登、向宁等人出奔楚国,晋、楚、齐、吴、曹、卫六国撤军。

从公元前522年夏到公元前520年春,一场跨越三年的宋国内乱终于宣告结束。

宋元公的坚定终于有了回报:华氏被彻底从宋国的政治舞台清除,宋国六卿重新排位:

大司马:公孙忌(代华费遂) 大司徒:边卬

司城:乐祁 左师:仲几(代向宁)

右师:乐大心(代华亥) 大司寇:乐挽

公孙忌是宋元公的堂兄弟,边卬是宋元公哥哥子边的儿子,即宋元公的侄子。乐氏和华氏属戴族,同为宋戴公的后人,华氏退出,乐氏升至戴族第一大宗。仲几属公孙氏,是宋庄公的后人,也称庄族。

戴族和庄族都是传统世卿,占据四席;公孙忌和边卬都是宋元公的亲信,位高权重。这样的安排,平衡了权势,又不致得罪世族。

从这场搅动天下的内乱,可以窥见许多偶然和必然,值得反复回味。

华氏是宋戴公的后人,从华督官至太宰开始,华氏成为宋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他们长年位居六卿,执掌机要,不仅在宋国,在诸侯国间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