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64章 四处奔走(4)

第64章 四处奔走(4)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怎么可能?”赵鞅不服,赶忙解释道:“如能意外拾到,或是有人献给国君,借来一饱眼福就是了。我哪敢为一把剑把家族大业给耽误了?否则,爷爷、高祖父岂能饶过我?”

“哈哈——”蔡墨忍俊不禁,“看来很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啊,至少不必担心你犯糊涂走上邪路了。”

“从前的师傅耳提面命,而今的师傅又旁敲侧击,我再愚钝,也不能置若罔闻吧?”赵鞅的语气有些无奈。

身为世家大族的后人,尤其还是身肩一族前途未来的宗主,就算他怎么刻意忽略,总有人不断提醒他的责任义务。出身显赫既是可以炫耀的资本,同时也是他们的桎梏。

“师傅们虽啰嗦,毕竟都是出于好意。你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按部就班就是。毕竟你年纪还轻,来日方长。”蔡墨语重心长道。

“徒弟已经入卿超过十年,什么风浪都见过了。师傅们的鞭策,不会把我逼到悬崖,大可放心。”

“什么风浪都见过了?这个海口夸得有点大啊。”蔡墨笑了笑,“刚刚提醒你来日方长,你就以为过去十年已经够长了?说的可是来日,是比过去加起来的日子都长的未来啊,我的宗主!”

“徒弟失言,怎敢在师傅面前夸下这般不知轻重的海口?”赵鞅不禁失笑。

“不怕,经历会令你成长。正如越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悄无声息,到如今才被世人发觉。”蔡墨不以为意,笑笑说道。

“按照师傅所说,越国的未来定然不可限量。无论是楚国主动出手相助或是被动支援,料想越国和吴国之间定有恶战就是了。”赵鞅说道。

蔡墨点点头,说道:“一切只待形势明了方知,眼下也只能说,楚国恐有祸患。”

“君王之任性,比之于寻常平民的为非作歹,更是贻害无穷。”赵鞅似乎有感而发,“比如鲁国国君,一朝怒气蓬勃,刀兵相向,如今败走他乡,流寓失所。也不知未来鲁国会如何?”

“季孙氏擅权已久,治理国家经验丰富,鲁侯虽有难,鲁国内政无虞。”蔡墨说道:“楚国的问题显然严重得多。”

赵鞅想了想,问道:“谁可能掀起祸端?已经出逃的太子建已经被郑国所杀,难道他的儿子会伺机归国作乱?”

太子建被费无极诬陷谋反后,逃往宋国。时逢“华向之乱”,于是又逃往郑国。因为是楚王的公子,郑国自是以礼相待。谁知这位太子脾气暴躁,经常鞭打仆役。这就算了,他还和晋国中行吴暗中保持联络。

彼时,晋国对郑国不满,中行吴想借机发兵教训郑国,于是联系太子建作为内应。

太子建与中行吴多次联络,早有人察觉端倪。这些人本是郑国指派服侍他的,受他苛待,早生怨恨。得知这一情报,他们迅速报与郑国国君,郑国国君定公当机立断,抓住太子建及左右。一审便得证据,坐实了罪名,将太子建杀死。

“太子建的儿子年纪尚幼,郑国是他的杀父仇国,楚国与他结怨反而不深,应该不是他。”蔡墨细细推理,“如果我所料不错,伍氏次子去往吴国,一定会极力撺掇吴国讨伐楚国,以报家仇。”

“听说他在吴国并未受到重用,只是名寄情垂钓耕作的闲人罢了。吴王就算听他的建议与楚一战,他也未必能上战场。”

“非也,非也!”蔡墨深深看了赵鞅一眼,说道:“大事始于未萌,看似风平浪静,说不定水底早已暗流汹涌。”

“何以见得?”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宋国,辗转吴国,难道就是为了做个农夫?他去齐国的海滨隐居不是更彻底?”

“有道理。”赵鞅想了想,“难不成他要仿效吕尚在渭水垂钓?”

“昔日白头人,垂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蔡墨笑笑,“伍子胥所为,不在耕作,而是躬身潜伏,等待时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