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13章 亟治之难(1)

第13章 亟治之难(1)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初时只觉诸事纷扰,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厘清头绪后发现,看似并非急切的事情,事成后竟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事后才明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冥冥之中早有答案。

晋阳城的建成意味着——赵氏的发展方向北移,开拓疆土的前沿阵地开辟完成。若是继续固守现有果实,晋阳城也可作为支点。无论如何,赵氏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阳城建造得非常及时,功在当下,利在后世。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晋国和卫国的关系上再恰当不过。

这一年,齐卫再次来袭。冰雪消融,春寒料峭,联军已迫不及待渡过黄河直奔晋国而来。

关于是否渡河,齐国内部是有争执的。毕竟,作为春秋称霸时间最长的霸主,晋国的霸权虽失,无奈瘦死骆驼比马大,实力仍不容小觑。

结果,齐国大夫邴意兹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过河。他的依据是——

此次联军驻地位于鲁国垂葭(今山东巨野西南),此地水域发达,乘船过河后可用精兵讨伐晋国河内(今河南新乡市卫辉市)。晋国若要迎战,需从绛城(今山西侯马市)发兵。

河内距离绛城遥远,就算传车昼夜奔驰,也要数日才能把消息传递。待晋国整顿兵马长途跋涉到达河内,齐卫联军早已调头归国。

河内本属卫国领土,因为爱鹤成痴的卫懿公的荒诞奢侈,卫国国力衰退,被狄国所破。隔年,卫国都城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从此以后,河内便归属晋国。

此地虽属晋国,无奈距离晋国的权力中心很远,有些鞭长莫及。又因和卫国距离很近,时时威胁着卫国的安危,被卫国视为心腹之患,时时戒备,以防有变。

选择对此地发起攻击,正是看中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既能实现打击报复晋国的目的,又能全身而退。

邴意兹的提议被齐景公采纳,很快,大军便付诸行动,集体渡河。

几天后,齐卫联军入侵河内的消息传到绛都。

最为恼怒的当属赵鞅。

按照国力划分,晋、秦、楚、齐同属第一梯队,郑、宋属于中型诸侯国,位列第二梯队,卫国、鲁国都是小型诸侯国,理所当然居于末位。卫国是小国,领土还没有鲁国大,明明紧挨着晋国,偏偏要投入齐国的怀抱,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挑衅晋国吗?

最可气的是卫国外交一直由赵鞅执掌,偏偏它软的不吃,硬的不从。上次签下保证书还抵押了人质,仅仅三年,就背信弃义了......

咦,等等,人质?赵鞅这才想起五百奴隶这回事,只因一直寄存在邯郸,这几年又忙着北地拓土,差点忘了。

思及此,赵鞅派人马上去往邯郸,请赵午将五百人尽快护送到绛都交付。赵鞅的目的很明确,把人质掌握在手,以此要胁卫国,逼迫其服从。

很快,邯郸那边回复,不日便将送还。

赵鞅等啊等,等到第七天仍不见五百人的影踪,派人快马去打探,仍是毫无音讯。不得已,只得再派人去邯郸传话,并且下了死命令——要么押着五百人回绛都,要么邯郸氏的宗主赵午到绛都面见赵鞅,解释事情来由。

三天后,赵午跟随赵鞅派去的信使一同回到绛都。赵鞅质问为何不见五百人,赵午几番推托,言语含糊,模棱两可,赵鞅一气之下将其投入大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