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51章 尘埃落定(3)

第51章 尘埃落定(3)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亟治之难”发生之初,两大家族作为平乱的正义使者现身。后来,智跞运用高超的手腕将此事篡改成两大家族和赵氏都是谋反作乱。当时,除了智跞,还有韩氏、魏氏也参与决策。两大家族被定义为叛乱者,韩氏、魏氏都投了赞成票。韩氏跟中行寅不合,所以投了中行寅的票。

按照两家的地位,韩不信绝无欺凌中行寅的可能。只能是中行寅倚仗家世雄厚,又因自己是上军将,韩不信是其辅佐,对其颐指气使。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关系的恶劣也是两家被集体推翻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既短视又自大,偏偏家大业大,人强马壮,突然调转矛头直指公室,不算事出突然。只能说,智跞的阴险狡诈把潜藏在中行寅体内的黑暗因子全部激发出来,这才做出令家族万劫不复的决策。

“愚者财多益其过”,放在中行寅身上再合适不过。如果家境平平,中行寅一定会时时处处谦卑谨慎;如果家境殷实,能居安思危,有时常想无,也能平安顺遂过完一生。偏偏德行浅薄,自大傲慢,配以巨额财富和显赫地位,十足十的德不配位,只能船毁人亡。

说完中行氏,接着说士氏,身为晋国第一大族,压轴最适合不过。

士氏源于祁姓,是杜氏的后代。周宣王时,大夫杜伯被杀,其子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今天的法官)。古代也有以官职为姓的,士氏家族正是如此。

士氏的兴起,从隰叔的曾孙士会开始。

第一代:士会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士会首次现身参战。

之后,士会的经历稍显曲折。先是被时任中军将赵盾派去秦国迎立公子雍,迫于国内的压力,赵盾改弦易辙,发兵拒绝秦国护送公子雍的队伍。士会因此滞留秦国近七年。因为害怕士会被秦国重用对晋国不利,赵盾又派人将其智取回国。

士会精明干练,文能治国教化,武能安邦定国。

叔向曾问赵武,“如果人可以复生,愿与谁同游?”,赵武回答:“士会。”

赵武对士会的评价是——向国君进谏不忘其师,讲自身的行为不遗漏朋友,事奉国君不结纳党羽。推举贤人,辞退不贤,刚直不阿。

赵武十二岁时,士会去世。对这位根本没有机会共事的爷爷辈的长者,赵武追慕不已,想与之同游。可见士会之能,是经过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并非浪得虚名。

士会最终以中军将的职务告老,他是士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

第二代:士燮

跟父亲相比,士燮的性格及在晋国政坛扮演的角色更多样、更丰富、更柔和。

他身处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白热化阶段,参与了一系列的对外作战,包括晋齐“鞌之战”、伐郑、伐郯等等。不仅如此,他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的诸侯会盟,如“钟离之会”、“蒲之盟”。

外交方面,他最出色的表现是——洞悉晋楚长年征战,国力被削弱,疲于战事,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弭兵会盟”。虽然过程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晋楚休兵也只维持了三年,却为三十多年后的“终极版”弭兵之会种下了和平的种子。

士燮自带强烈的反战情绪,跟那个崇尚强权,争要霸权的时代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如此,更突显他鲜明的个性——悲观、忧郁、睿智。

他像一位预言家,早早洞察危机,他人仍为泡沫狂欢,他却早早参破结局。

彼时的晋国,战场连奏凯歌,他却预感到更深重的危机来自一片胜利欢腾之下暗流涌动的君臣关系。

就在士燮把自己“咒死”的同年,冬,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栾书、中行偃囚禁,次年被弑。

士燮的最高职位做到中军佐,地位虽不及其父,仍不减其魅力。他的身上除了刚强正直,还有宽厚怜悯。他的身影出现在晋国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多个场合。他的身上有多重标签:反战义士、和平大使、忧国忠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