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54章 父子论政(2)

第54章 父子论政(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意义何在?”

“让卫国看到,晋对卫是志在必得,并且对现任国君非常不满。这样一来,相当于给反对蒯聩的人以希望,他们会逼迫蒯聩。一旦双方矛盾激化,蒯聩的君位一定不保。”赵毋恤对卫国的研究来源于赵鞅,蒯聩在赵府生活多年,他对他也有相当了解。

“是这个理。”赵鞅站起身,走了一圈,转身说道:“只要一次,蒯聩岌岌可危的地位便会崩塌,到时另立新君即可。”

“还有一个出逃在外的卫侯,恐怕另立并非易事。”赵毋恤对卫国之事相当保留。

“难道就听之任之,让齐国占尽上风?”赵鞅的老毛病又犯。

“父亲可曾想过,卫国之所以跟齐国亲密友好,是何缘故?”赵毋恤不答反问。

“两国接壤,卫国畏惧齐国欺凌,所以选择归顺,以求平安。”

“道理爹比孩儿懂得多。”说着,赵毋恤停了下来,不再说话,默默注视父亲。

“可是却难管住干预的冲动。”赵鞅无奈的摊开手。

“爹想一想,从前晋楚争霸,郑国在两国之间摇摆,最后归属谁?如今两国都无心争霸了,为何仍要争夺郑国的归属?这样做意义何在?”或许是因为身为旁观者,赵毋恤无法理解晋楚对郑的执迷,正如不能理解父亲对卫国归顺与否的欲罢不能。

“我也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赵鞅苦笑道:“中原霸主是谁已无足轻重,齐国所为不过是强弩之末,就算卫国、鲁国都与它盟誓,那又如何?”

“或许是习惯使然。晋国曾经长时间称霸中原,容不得他国从自己碗里抢食。”赵毋恤试着解释这样的行为,“卫国也与我国接壤,却偏向齐国,所以难以容忍。”

“‘霸权’早已远离晋楚,属于吴国的时代已经开启,很快就轮到越国。”赵鞅轻叹一声,“是时候抛下心中的执念,冷眼看他国的表演了。”

“黄池会盟”之后,越国对吴国的攻势变得频繁。

时隔三年,越国又兴师进击吴国,兵至五湖,看到吴国有备而来,越军又撤退返国。此事过去不到一年,越国又跃跃欲试,谋划再次伐吴。

这年三月,经过反复权衡,比较利弊,又加周密的部署,范蠡、文种认为,与吴国一决高下的时机已到,于是主动向越王勾践提出挥师北上。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吴国对越国已经升级了守备,若想取胜,越国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更灵活机动的策略。为此,越王勾践对他最为倚重的两位干将的提议有些迟疑。

文种说,上一次跟吴国交手,是趁吴王北上会盟之际发动偷袭。那次战役,应战的吴国军士属于留守军队,吴国的精锐则护卫吴王左右。所以,吴国虽被击败,越国仍然选择与之议和。因为,那个时候的越国仍不具备剿灭吴国的实力。

四年过去了,我国国力大增,士兵精熟水战,武器打造精良,风调雨顺,作物丰收,朝野上下齐心,对吴的刻骨之仇是无日不想讨还。

反观吴国,吴王沉迷歌舞,透支民力,任用伯嚭之流,为非为歹。吴国朝野,贪腐遍地,沆瀣一气。再加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国库空虚,人心思变。

两相比较,我国若用兵,一定能战胜吴国。只此一役,便要打残吴国主力,未来只要慢慢拖垮即可。若是再行等待,吴王幡然悔悟,用起心来,不知何时才能复仇。

越王勾践在吴国服役时,文种一人独掌国政,把越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越王对他的能力毫不怀疑。只是此役既然如此重大,是否已经做好万全准备,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越王仍无把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