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乾坤已定 > 第56章 父子论政(4)

第56章 父子论政(4)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无永远的敌人。一切要依当时的情势发展应对,无人可以预知未来,预判不一定准确。”赵鞅望着对面这张年轻的面庞,语重心长道。

这一年,赵鞅坚持率兵伐卫。不出所料,齐国拍马赶到,晋国撤兵。

蒯聩在外界不看好和内部矛盾丛生树敌如林的双重挤压下,处境危险却不自知。落难时轻许承诺,一朝登上大位,马上翻脸,六亲不认,掉转兵戈。旁人看在眼里,哪个不心寒不齿?

一次出兵不达目的,赵鞅又再度剑指卫国。这一次,卫国大夫带头主动驱逐蒯聩,另立新君。晋军一走,蒯聩又卷土重来。这一次,迎击他的正是卫国早已心怀不满的朝臣。

身处劣势,蒯聩故伎重演,许下重诺,请求给予一条生路,只求活命。已经了解他真面目的政客岂是浑良夫之流?他们明白,若是此时心软,将来人头落地被清算的一定是他们。于是硬下心肠,绝不松口。

蒯聩无奈,只得接受被驱离的命运。由于城门紧闭,只得跳墙而出,还摔断了腿。就这样,一路狼狈逃窜,想到戎州避难。谁知羊入虎口,命丧戎州,两位太子也同时遇害。

要说戎州人为何会墙倒也来推,跟蒯聩生前做的一个决定有关。恣意妄为者,以为站在金字塔顶便可胡作非为,他人奈何不得,说是正是蒯聩之流。

大权在握的蒯聩,某日登城远望,看到一片城邑,近臣说是戎州人的居邑。蒯聩大为震惊,以为自己姓姬,乃天子亲属,为何城内会有戎州住地?越想越觉得不吉,如鲠在喉。

为了求心安,蒯聩命人拆毁戎人所居的城邑,造成大量人口无家可归。戎人对此十分愤怒,无奈他是卫国国君,只得含恨离去。听说晋国进兵,蒯聩被逐,戎人纷纷拿起农具,争先恐后往卫国杀去。

于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自己作孽自己尝。在国君之位呆了三年,蒯聩便被逐至死。

另一边,经历大劫的楚惠王惊魂已定后,重新谋划蓝图。

得知吴国为越国大败,楚王认为,重夺陈国的机会到了。

陈国和蔡国一样,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在楚、吴两国摇摆,目的也是为了生存。上一年,楚国爆发内讧,陈国人趁机到楚国边境耀武扬威。

今日恰逢靠山受难,远水解不了近渴,楚国正好师出有名。于是,楚王命新任令尹(令尹子西之子公孙朝)率兵前去收割陈国的麦子。陈国人奋力抵抗,楚国借口有人受伤,包围陈国。

此时的吴王,正躲在姑苏城暗自垂泪,前路茫茫,心乱如麻,哪里还顾得上陈国?于是乎,一夜之间,陈国变成被父母遗弃的婴儿,面对楚国的强大攻势,只得听天由命。

楚国杀死陈国国君湣公,正式宣告吞灭陈国。之后,陈国作为楚国一县,归楚王治下。

据记载,楚国灭陈,一共发生三次。

公元前589年,陈灵公在位期间,和大夫孔宁、仪行父一起,共享情人——春秋第一美女夏姬。夏姬之子夏征舒不满三人的戏谑调侃,杀死陈灵公,自立为君。

楚庄王借机讨伐陈国,杀死夏征舒,打处顺势灭陈,置为楚县。大夫申叔时以时机不当、陈国国运未竭、占有不吉为由,大力劝阻。

除此之外,郑国、晋国也从中斡旋。出于全盘考虑,楚庄王放弃灭陈,迎立流亡在晋国的陈国太子任陈国新君。

公元前534年,楚灵王命公子弃疾攻陈,陈国国君逃往郑国。陈国被灭,其地被置为县,穿封戌为县公。

五年后,公子弃疾发动政变篡位,是为楚平王。平王初立,为笼络人心,缓和灵王在位时结下的各方矛盾,遣使帮陈复国。

这一次,公元前478年的灭陈,是第三次,也是最终回。

从此,存在568年的陈国成为历史。春秋赶往战国的路上,又添一缕亡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